邊靖樓遠眺 |
||
|
代縣古稱代州,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與距離其二十公里的“天下九塞,雁門為首”的雁門關遙相呼應。走進這座城市,仿佛走進了歷史的縱深地帶。邊靖樓,像一個歷史的符號,鐫刻在這座城市的中央,向人們述說著這里曾經的故事和傳說。我把尋找這座城市的鑰匙鎖定在了邊靖樓。 那是一個驕陽似火的日子,代縣城被烈日炙烤得多少有些慵懶和疲憊。邊靖樓下陰涼處倒是有一撥玩家在熱火朝天地繼續著手中的撲克牌游戲;整修古樓四周街道的工人有一搭沒一搭地忙活著手中的活計,熱浪一陣陣地撲面而來。我們剛從代縣城有名的熬魚飯店走出來,酒足飯飽后的滿足感,足以把眼前的熱浪稀釋殆盡。我們第一次登臨了這座千古名樓。 首先讓我感興趣的是那專為登樓所建的附梯,又寬又長,氣勢不凡,這在我到過的古樓中所僅見,不由讓人產生一種朝拜的欲望。也許這正是設計者的美好愿景。邁上這莊嚴的附梯,到達了二樓巨大的露天平臺。與其說是平臺,倒不如干脆認定其為邊靖樓的底座。地面使用的地磚,全部為“官”磚,僅此細節便能看出該樓的規格和地位。 邊靖樓建于明朝,而代縣的歷史卻要遠遠地往前追溯很多年,至少要到北魏。史料記載,北魏時期把關外的廣武城遷至代縣城,而廣武城的建制更是在戰國。這是一個多么遙遠的年代。但是,真正使代縣出名而且名垂千古的當歸于北宋時期的名將楊業。此人正是在民間流播千年的楊家將代表人物。鎮守代縣七年的楊業,威震八方,戰功赫赫。連雁門關外的敵人——遼代的契丹人也是佩服得五體投地,稱其為“楊無敵”。就在楊業的事業如日中天時,遭奸臣潘美等人的嫉妒。雁門大戰中,楊業遭遇強敵,潘美等人不予支援,導致最后慘敗。楊業面對契丹的威逼利誘,絕不屈服,絕食三日,最后觸李陵碑而死。“矢盡兵亡戰力摧,陳家谷口馬難回。李陵碑下成大節,千古行人為感悲。”契丹人不但沒有為擊敗楊業而興奮,相反為這位敵國戰將罹難而慨嘆,最后還為楊業建了一座廟,以示永久瞻仰。 我們登臨的邊靖樓坐北朝南。樓北邊高懸匾額“聲聞四達”,南邊的匾額“威震三關”,皆是對楊業一生守邊的高度贊揚和褒獎。代縣城雄踞邊關兩千年,為歷代將士守邊之重鎮,軍事之要地。歷朝歷代的戍邊軍人無數,而獨楊業及其楊家將名彪千載。邊靖樓雖專為紀念守邊將士所建,從某種意義上講,又何嘗不是專為楊業所建?那兩塊匾額不正是明證嗎? 在邊靖樓里參觀,我們驚嘆建筑師的高超技術,這是一座純木質結構的建筑。柱子雖然略顯粗糲,但是圓木、橫梁、檁條的連接都是利用了建筑學上的卯榫原理,不用釘子。這都是體現了中國古建筑的風格和特色。沒有過多的雕梁畫棟,但大氣輝煌之意處處彰顯。無不表達著對古代將士的尊重,對楊業們的敬意。可以這么說,一座代縣城,是由戍邊將士的鮮血所凝成,楊業們又何嘗不是這座城市的精武之魂? 其實,代縣不僅僅只有精武之魂,同樣也有文化之魄。站在邊靖樓上眺望,不遠處就有一座廟宇。這是一座建于唐朝的文廟,比邊靖樓要早得多,號稱華北最大的州文廟。文廟的出現足以印證代縣不僅僅是一座軍事之城,同樣也是文化之城。史料記載,僅從清朝立國,到光緒三年,代縣高中進士者達41名。這是一座注定要為世人所評說的城市,是一座故事豐富的城市。高聳云天的邊靖樓代表著武魂,寬大威嚴的文廟代表著文魄。這兩座建筑支撐起了代縣的千年文明,延續了代縣的百代輝煌。■ |
|
本文來源:三晉都市報20140910;本文作者:高海平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37165144.com ( 2015-01-05 ) |
||
版權聲明:本站是一家以弘揚三晉文化為目的的非贏利性個人公益網站,在轉載選用部分文章時,因為種種原因無法聯系上作者,本站尊重著作權人的合法權益,請著作權人及時聯系本站以溝通解決涉及的版權和相關事宜。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紀實 |
工作QQ:3786689 國際域名:http://www.37165144.com |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戲曲 山西名人 晉商文化 山西紀實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滄桑 大同煙云 文化論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