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太原的水利工程——兼釋地名“固碾” |
||
|
太原的水利史起源早于大禹治水,這是我國神話傳說系統中的說法。少昊金天氏的裔孫臺駘,在太原地區修治水利,他“宣汾洮,障大澤”,已經能夠熟練運用“宣”即疏導、“障”即阻斷的方法控制水患。而在夏禹之前,鯀卻只知壅堵,不懂宣導,不學習人類先進文化,難怪被舜“殛于羽郊”。 先周文化來源于太原地區,周人因襲農業傳統,在治水方面,已能“蓄水、止水、蕩水、均水、舍水、瀉水”(《周禮·地官·稻人》卷三十)。而這些控水能力,均得依賴堤堰陂塘等水利設施。 唐代貞觀年間,因太原“汾東地多鹽鹵,井不堪食”,太原長史李勣“架汾水東引入城,令民汲引”,人們喝上了自來水。古時生態環境尚好,晉人性格粗獷,估計還是“直飲水”。至唐天授中,長史崔神慶又在汾河上筑中城,連接東西兩城,形成三城聯動,也是一項偉大的建城水利工程。順便說一下,唐代太原的長史均為尚書兼任,“前后長史,皆以尚書為之”(《舊唐書·崔神莊傳》),在行政管理上是高設一級。 宋代天禧中,太原人們有幸迎來一位水利世家出身的知府陳堯佐。他曾在錢塘筑堤,也在滑州黃河筑“陳公堤”。據《宋史》本傳:“陳堯佐徙并州,每汾水暴漲,川民輒憂憂。堯佐為筑堤,植柳數萬本,作柳溪,民賴其利。”關于柳溪的記載,也見于明永樂《太原府志》卷四、明成化《山西通志·山川》。不過《永樂志》以為柳溪汾堤為宋相韓絳兄弟所修,此事,待考。 春秋末與宋初,太原城有兩次被水灌的遭遇,水利用于軍事,“遏晉水以灌晉陽”,所以不管水位有多高,一個“遏”字,縱金城湯池也難逃噩運。 明代,太原周邊的河渠堤堰已成網絡,南堰、北堰、中堰等地名見于清初方志。如風峪沙堰壞于明成化年間,正德中鄉賢尚書王瓊率眾修復。嘉靖時又壞,王尚書便一生與風峪沙河搏戰。至清乾隆,后人以石灰嵌石塊,終成錮龍堰。 太原城北有南、北固碾村,康熙志曰“故碾”,明代《朱三畏墓志銘》同。竊謂“碾”無所謂“固”,其地北拒汾、楊興二河,當以“故埝”或“固堰”為是。 ■ |
|
本文來源:太原日報20131202;本文作者:馬劍東 |
||
太原道制作 http://www.37165144.com ( 2014-03-14 ) |
||
山西地域文化第一站:太原道 >> 山西文史 |
工作QQ:3786689 國際域名:http://www.37165144.com |
山西旅游 山西民俗 民歌戲曲 山西名人 晉商文化 山西紀實 山西文史 太原文史 太原滄桑 大同煙云 文化論壇 |